首页名医简介团队成员学术思想临床医案弟子传承图文资料
您当前的位置 : 医疗管理 >> 全国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>> 学术思想
“胃气”理论在肝衰竭中医治疗中的意义
2023-08-02 10:11

  【摘要】: 本文从“胃气”理论源流出发,概括了胃气的两方面涵义:一是胃气为元气根本,二是指脾胃运化功能,阐述了“胃气”理论在肝衰竭中的重要地位。在肝衰竭中,胃气盛衰能反应患者的营养状态,是病情演变的转折点,可评估疾病的预后。因此肝衰竭的治疗需早期顾护胃气,本着“虚虚实实,补不足,损有余”原则,辨证施治。

  【关键词】:胃气,肝衰竭

  “胃气”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,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。《灵枢》中有:“胃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;水谷皆入于胃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”,《素问》载:“人无胃气曰逆,逆者死”,阐明了胃气与五脏六腑的关系: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盛衰,可判断疾病预后转归。“胃气”理论在中医临床疾病诊疗中起着重要作用,在重症脑卒中[1]、重症胰腺炎[2]、呼吸衰竭[3]、多器官功能衰竭[4]等危重病诊疗中的应用更为广泛。肝衰竭属于危重病,病死率高,整个疾病过程中伴随胃肠功能障碍,保护胃肠功能是其治疗的基本出发点。本文试从“胃气”理论角度出发,探讨“胃气”理论在肝衰竭中医治疗中的意义。

  1“胃气”理论源流

  “胃气”理论的概念形成于《黄帝内经》,文中记载“平人之常气禀于胃。胃者,平人之常气也。”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曰:“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气于筋。食气入胃,浊气归心,淫精于脉”;又云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。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入道,下输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合于四时五脏阴阳,揆度以为常也”,指出了胃是“水谷气血之海”,在人体水饮及饮食的正常运化和转输过程起着重要作用,是“胃气”理论的重要支撑。后世医家不断地完善填充“胃气”理论,其中张仲景及李杲的贡献最为突出。《伤寒论》中体现“胃气”理论的条文主要集中在阳明病篇,中心思想为“胃家实”应用承气汤类以急下存阴,同时在张仲景六经辨证治疗伤寒的用药、煎煮等各个阶段也有“胃气”理论思想的体现,比如善用姜、枣、甘草、粳米等培补中洲之品,在煎煮上有米熟汤成、先煎、去滓重煎等法,在服法上有少少服之、借粥补养、饮热粥等注意事项。李杲则在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的基础上,创作了《脾胃论》,强调“真气又名元气,乃现身之精气,非胃气不能滋之”、“人以胃气为本”,认为胃气的盛衰决定了元气的强弱,与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。还有很多医家对“胃气”理论进行了论述,如:清·喻昌在《医门法律》中讲“胃气强,则五脏俱盛”,清·叶天士在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载有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,此百病之大纲”,一代宗师蒲辅周先生亦反复强调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,治疗过程中均需“注意勿伤胃气”[5]。综上所述,胃气主要涵盖了两方面的意义,一是胃气源于水谷之气,是诸气的源流,为元气的根本,正如张介宾所讲:“胃气者,正气也”;二是指脾胃气机升降和顺,能保证水谷的正常运化,清阳得升,浊阴得降。

  2“胃气”理论在肝衰竭中的意义

 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肝的始基与胃肠原基均起源于前肠,这个共同的胚胎起源决定了两者病理生理关系密切。胃肠道的血流需经过门静脉,途径肝脏,再进入体循环,这样的解剖结构,确保了肝脏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,同时也能将来自于肠道的毒素、病原体进行滤过、解毒。在肝衰竭时这种关系被打破,造成胃肠道炎症、瘀血、水肿,出现胃肠道消化、吸收能力下降及机械屏障、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受损,反之胃肠功能的障碍又能影响肝细胞再生修复。因此在肝衰竭治疗时要注重胃肠道功能调整,这充分体现了中医“胃气”理论的思想。

  2.1胃气盛衰是肝衰竭营养状态的反应

 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。《素问》讲:“人之所有者,血与气耳”。《灵枢》:“津液各走其道……以温肌肉,充皮肤”。《难经》曰: “气者,人之根本也”。《景岳全书》更为详细地解释道:“人有阴阳,即为血气,阳主气,故气全则神旺;阴主血,故血盛则形强。人生所赖惟斯而已。”由此可见没有气血津液,就不能够维持人体的生命。气血津液的生成需要脾胃的参与。《灵枢》云:“中焦亦并胃中,上焦之后。此所受气者,泌糟粕,蒸津液,化其精微,上注于肺脉,乃化而为血,以奉生身,莫贵于此……”,“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是谓血”;《读医随笔》有:“水之人胃,其精微洒陈于脏腑经脉,而为津液”,《素问》亦有“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”。可见气血津液生成输布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,升清降浊的功能,而这个功能正是“胃气”的内涵之一,所以说胃气盛衰决定了气血津液状态。当胃气虚弱时,可有消瘦、恶心、呕吐、倦怠、四肢无力、眩晕、脘腹痞塞胀满、水肿、心悸、气短、便溏、便秘等气血津液不足、代谢不畅的表现。这些表现与肝衰竭时机体的严重的内环境失衡,代谢率增高,分解代谢明显高于合成代谢[6-7],导致能量与营养负平衡,造成的营养不良表现一致。可见胃气盛衰能够反应肝衰竭时营养状态。

  2.2胃气盛衰是肝衰竭的病情演变的转折点

  胃肠道是危重病进一步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触发器和始动器,是并发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心器官。有报道肝衰竭合并胃肠功能障碍/衰竭时出现感染、腹膜炎、肝性脑病、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几率更大,死亡率增高[8]。可见胃肠道功能与肝衰竭的进展相关。胃气为水谷精微所化生,是“正气”、“元气”强盛的表现。《素问》有“五脏者,皆禀气于胃。胃者,五脏之本也。”,李杲在《脾胃论》中也讲到:“脾全借胃土平和,则有所受而生荣,周身四脏皆旺……外邪不能侮也”,“胃为十二经之源,水谷之海也,平则万化安,病则万化危”,说明了胃气强盛,脏腑和顺,邪气不易入侵,即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之义。另胃气涵盖了脾胃运化水谷,升清降浊之功能,是脾胃气机升降有序的表现。“饮食入胃, 而精气先输脾归肺,上行春夏之令,以滋养周身,乃清气为天者也;升已而下输膀胱,行秋冬之令,为传化糟粕,转味而出,乃浊阴为地也”,反映出了脾胃居于中焦,脾升胃降,灌溉五脏六腑,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。“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,四象程以轮旋,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逆,四象失其运行矣”,《素问》:“出入废,则神机化灭升降息,则气立孤危”,“人以水谷为本,故人绝水谷则死”,可见脾胃气机升降有序是人体阴平阳秘的关键。若脾胃气机升降失调,气血津液不能输布,后天之精不能归藏,饮食水谷不能摄入,废浊糟粕不能排泄,继而可变生多种病症,正如汉·华佗所讲:“脾病则上母不宁,母不宁则阴不及也,阴不足则发热;又脾病则下子不宁,子不宁则为阳不足也,阳不及则为寒。脾病则血气俱不宁,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,无有休息。”胃气强,则正气足,气机升降平衡,不易受邪,不易向其他脏腑传变;胃气弱,则正气不足,气机升降失调,易感外邪,易向其他脏腑传变。因此胃气盛衰与疾病传变关系密切,是肝衰竭的病情演变的转折点。

  2.3胃气盛衰可以评估肝衰竭的预后

  对肝衰竭患者而言,正确的预后评估对其存活和长期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”,故胃气在肝衰竭预后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。《景岳全书》:“夫胃气之关于人者,无所不至,即脏腑,声色,脉候,形体,无不皆有胃气,若失,便是凶候”,《医门法律》中说: “胃气强,则五脏俱胜;胃气弱,则五脏俱衰”,这是对胃气与疾病预后关系的重要诠释,强调了胃气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的存亡。在肝衰竭中,有人基于“胃气”理论制定了肝衰竭的中医模型与MELD评分模型呈正相关,可预测肝衰竭疾病近期死亡风险[9],说明胃气能评估肝衰竭预后。由此可见,胃气盛衰与肝衰竭的预后息息相关。

  3“胃气”理论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证立法

  肝衰竭病机为“湿热毒瘀虚”,病情进展迅速。顾护胃气对肝衰竭的治疗非常重要,在临床立法有着自己的要点,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:①截断病势,以保胃气。肝衰竭早期热像明显,直接决定了疾病的进展速度,容易伤及其他脏腑。根据脏腑传变的规律,张仲景云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,可见肝脏邪气盛,首先损及脾胃,治疗上当“邪气加诸身,速攻之可也,速去之可也”,选用清热解毒之法来截断病势,使之“无犯胃气”。肝病大家钱英教授在治疗肝衰竭时,善用犀角粉或浓缩的水牛角粉、赤芍等清热解毒,截断病势,顾护胃气[10-11]。但是清热解毒药苦寒伤胃,当中病即止。②通腑泻下,以保胃气。脾胃腐熟运化、“精微”的输布,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,大肠传化糟粕,有赖于脾胃一升一降的推动作用。肝衰竭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期,脾胃气机失调,治当通腑泻下,以降胃气,恢复脾气,常用承气汤类。现代研究发现通腑泻下法可以有效的抑制炎症通路,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[12-14],正所谓“陈荃去而肠胃洁,症瘕尽而营卫昌”。③消食导滞,以保胃气。消者,“散其积也”;导者,“行其气也”。肝衰竭患者后期常常是虚实夹杂,不可重用通腑泻下之法,可用消导药消食导滞,渐消缓散,防止疏泄太过,以恢复脾胃升降气机,常用谷麦芽、神曲、山楂等,并将其炒焦,取“助用焦苦”之意。④温补中阳,以保胃气。《素问》云:“阳气者, 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”,可见阳气在脾胃完成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李杲在《脾胃论》中讲到:“脾胃不足之源,乃阳气不足,阴气有余”,黄坤载亦言:“脾以阴体而抱阳气,阳动则升”,可见顾护胃气,当温补中阳。

  总体来看,“胃气”理论在评价肝衰竭的营养状态、传变、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,治疗需早期顾护胃气。肝衰竭疾病过程中病机虚实夹杂,传变迅速,顾护胃气当以调和为主,本着“虚虚实实,补不足,损有余”原则,辨证施治。

  参考文献

  [1]王澍欣,李艳慧,胡文立.中医胃气理论在重症卒中诊治中的应用[J].中医中药,2012.10(35):598-599 DOI:10.15912/j.cnki.gocm.2012.35.046

  [2]缪卫华,缪春润. 顾护胃气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刍议[J].江苏中医药,2010,42(8):58 DOI:10.3969/j.issn.1672-397X.2010.08.041.

  [3]温敏勇,杨柳柳,周燕妮.顾胃气思想在呼吸衰竭诊治中的应用[J].山东中医杂志,2011,30(07):466-467 DOI:10.16295/j.cnki.0257-358x.2011.07.005

  [4]王阳,姜树民.护胃气思想对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[J].实用中医内科杂志,2012,26(14):89-90  DOI:10.3969/j.issn.1671-7813.2012.10.51

  [5] 蒲辅周.蒲辅周医案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1972:152-162

  [6] Polson J,Lee WM.AASLD positionpaper:the management of acute liver failure[J] .Hepatology, 2005, 41(5):1179-1197   DOI: 10.1002/hep.20703

  [7] Schneeweiss B,Pammer J,Ratheiser K,et al. Energy metabolism in acute hepatic failure[J]. Gastroenterology,1993,105(5):1515-1521   

  [8]杨玲玲,何金秋,雷延昌等.重型肝炎合并胃肠功能衰竭72例临床分析[J].中国现代医学杂志,2013.23(02):92-96   DOI:10.3969/j.issn.1005-8982.2013.02.022

  [9]茹清静,叶卫江,杨丹红,等. 肝衰竭患者胃气定量评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12,27(5):1304-1308

  [10]俞唐唐,贾建伟. 钱英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之学术思想浅探[J].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,2010,(07):8-9  DOI:10.3969/j.issn.1672-2779.2010.07.005

  [11]李秀惠.钱英教授“截断逆挽法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思路与方法[J].上海中医药杂志,2007,(01):1-4

  DOI:10.16305/j.1007-1334.2007.01.001

  [12]胡泰洪,杨襄蓉,吕丹丹,等. 赤芍承气汤对内毒素二次打击后急性肝损伤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[J]. 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,2015,25(1):29-32

  [13]杨大国,吴其恺,乐晓华,等. 赤芍承气汤对急性肝衰竭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[J].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2002,22(S1):156-158

  [14]徐礼通,杨平.大黄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细胞凋亡及Bcl-2和Caspase-3 表达影响[J].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,2014,16(7):45-46  DOI:10.13194/j.issn.1673-842x.2014.07.0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