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名医简介团队成员学术思想临床医案弟子传承图文资料
您当前的位置 : 医疗管理 >> 全国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>> 弟子传承
读《温病条辨》探讨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理论—伍喜良
2023-08-02 10:31

  吴鞠通在《温病条辨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理论‚其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关系密切‚共同构成了温病学特有的辨证理论体系。它以三焦为纲‚以概括温病的病位、病性以及温病的传变规律。

  三焦辨证理论和卫气营血分辨证理论形成纵横交错的温病辨证体系‚使温病病位的划分‚病性的确定更加精细入微。“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”以及“始上焦终下焦”明确指出了三焦证候的相互转变。吴鞠通创制的三焦辨证论述了温邪传变的两种方式:纵向传变方式如:“上焦病不治‚则传中焦胃与脾也;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。”温邪横向传变的方式:“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”。“治上焦如羽‚非轻不举”吴氏根据叶天士“在卫汗可之也”及“在表初用辛凉轻剂”的治疗大法提出了上焦温病的治则。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第2条“凡温病者‚始于上焦在手太阴。”说明上焦病以心肺病变为主。上焦心肺,肺脏娇嫩喜清素其位最高,治心肺病证之药当如羽毛轻扬升浮,上举而达于心肺。吴鞠通师《内经》“其在皮者‚汗而发之”拟辛凉解表之法‚如治疗上焦病证的银翘散‚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第4条“辛凉平剂银翘散方:连翘、银花、苦桔梗、竹叶、生甘草、芥穗、淡豆豉……。香气大出即取服‚勿过煮。肺气取轻清‚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。病重者约二时一服,日三服夜一,‚轻者三时一服,日二服,夜一服……。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取时时轻扬法……”。诸药多轻清芳香之品多花、叶、梗等部位‚以其气薄、味辛而入上焦肺经。并且煎药时间短取其清轻上浮之气过煮味厚而入中焦;服药取轻扬之法调整服药次数。“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”吴氏根据中焦病候的病位、病机、证候特点‚提出了中焦温病治疗大法。《温病条辨》中说:“上焦病不治‚则传中焦‚胃与脾也。”说明中焦病以脾胃为病变重心。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、水液代谢之枢。温邪伤及中焦,多是邪热郁于阳明胃,湿热蕴结于太阴脾而发病。治疗中焦脾胃病证用药要不偏不倚中正平和。病在足阳明胃多为无形热炽的阳明经证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第1条:“面目俱赤,语声重浊,呼吸俱粗,大便闭,小便涩,舌苔老黄,甚则黑有芒刺,但恶热‚……阳明温病也。脉浮洪躁甚者,白虎汤之。”病在手阳明大肠,多为燥屎内结的阳明腑实证‚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:“承气者‚承胃气也。盖胃之为腑,体阳而用阴……故汤名承气。”中焦温病多湿热见证,湿热中阻,脾胃升降失司,可见腹胀、便溏、苔腻等症。多以清热化湿用藿香、五加正气散、三石汤等方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“暑温蔓延三焦,舌滑微黄,邪在气分者,三石汤主之”。此法苦辛相配辛开苦降,化湿清热,升降中焦气机,以复中焦之衡。“治下焦如权‚非重不沉”此语概括地指出了治疗下焦温病的基本原则。吴鞠通在《温病条辨》中说:“中焦病不治‚即传下焦,肝与肾也。”此时病已深入下焦肝肾‚病深而重。下焦肝肾,精血同源,温邪侵入下焦,必肝肾精血耗损和虚风内动之证。多用重镇药物以潜阳育阴填精‚用沉降以直达病所。代表方剂为诸复脉汤、定风珠类。常取龟板、鳖甲、鸡子黄等质重味厚之品,以沉降下焦,力达滋补潜镇的目的。如《温病条辨·下焦篇》一甲复脉汤、二甲复脉汤、……等方‚《温病条辨·下焦篇》13条“热邪深入下焦,脉沉数,舌乾齿黑,手指但觉蠕动,急防痉厥,二甲复脉汤主之。”第14条“下焦温病,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大动甚则心中痛者,三甲复脉汤主之。”方中多用牡蛎、鳖甲等甘咸血肉有情之药滋阴补精;以牡蛎、鳖甲等重镇之品熄风潜阳,用药量大,煎煮的时间长。

  综上,《温病条辨》以三焦为经,以卫气营血为纬,构成了温病辨证论治的比较完整的体系。《温病条辨》中的系列证治‚有法有方行之有效应探求其辨治规律以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温病。

  老师批注:温病学派以三焦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为著,现代内伤杂病的诊治中也有应用三焦辨证、卫气营血辨证取得疗效的案例,如能结合具体医案分析辨证方法,则更能够深入领会这两种辨证方法的精髓。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;治中焦如衡,非平不安;治下焦如权,非重不沉”的治则对指导温病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。